4月2日
国际爱鸟日刚刚过去
位于秦岭南麓陕西洋县的
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人工繁育中心
喜添新丁
2021年第一声朱鹮雏鸟的啼叫
从保温箱里发出
啼声沙哑低沉
这是有着“东方宝石”美誉的朱鹮
生命的起点
2021年4月2日刚刚破壳而出的朱鹮雏鸟(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人工繁育中心供图)。
今年人工孵化的第一批鸟卵共有4颗
于三月中旬从繁育中心的网笼中收集
其中2颗经过观察后确定为无精卵
剩下2颗在十多天后
于3月31日晚间开始有雏鸟敲击蛋壳
经过约36个小时
雏鸟于2日清晨奋力撑开身体
破蛋而出
2021年4月2日朱鹮雏鸟破壳后留下的蛋壳(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人工繁育中心供图)。
目前这只尚未取名的小朱鹮仍在孵化箱中
吃着饲养员精心调制的饲料
随后会进入育雏室
20多天后
它将会自己吃东西、上高杠
生长到45天
体型基本与成鸟相仿后
就将正式进到网笼中“放飞”自我
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朱鹮野化放飞地拍摄的朱鹮(2019年6月13日摄)。
1981年
已经被认定灭绝的朱鹮
于陕西洋县姚家沟被重新发现
陕西省洋县朱鹮生态园内的朱鹮(2018年1月19日摄)。
这个在东亚地区带着传奇色彩的禽类
已经从7只发展到5000余只
活动范围从秦岭南麓扩展到秦岭以北
乃至陕北地区
受危等级由“极危”降为“濒危”
成为世界濒危动物保护史上的“奇迹”
这其中,离不开细致而扎实的人工繁育工作
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朱鹮野化放飞地拍摄的朱鹮(2019年6月13日摄)。
繁育中心主任段文斌介绍
人工繁育与自然繁育
相辅相成
人工繁育根据谱系与年龄结构
选取的都是优良品种进行配对
保证了下一代的优生优育
在繁育过程中鼓励朱鹮“夫妇”亲自孵化
只有看到鸟卵有危险时
才会进行抢救性干预
人工孵化的温度、湿度与空气流通性
也是尽量模仿自然过程
铜川市耀州区山区内的野生朱鹮(2019年1月23日新华社记者刘潇)。
中国专家在抢救性保护朱鹮种群的历程中
掌握了足以成为国际“典范”的
濒危物种人工繁育经验
让朱鹮在接近原始状态的情况下进行繁育
铜川市耀州区山区内的野生朱鹮(2019年1月23日摄)。
最终实现种群数量稳定增长
活动范围逐步向东亚历史分布地恢复
(来源:新华社)